最新信用貸款利率-車貸房貸-利率試算免費諮詢比較資訊總整理
 
資深貸款專員表示:車貸房貸信用貸款利率貸款前都需要嚴格的試算
才不會多繳一些不必要的利息,請貸款人貸款前都需要仔細地貨比三家。
 
說到貸款比較免費諮詢部分,分享一下成功貸款經驗及過程~
 
許多朋友急用錢到不行,但又難開口,更多人因為創業週轉不靈,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
然後整個很懊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也不敢向家人或朋友開口借錢,遇到週轉不靈心急的同時更要警慎挑選借錢對象。
那個利息不是我們一般人繳得起的就不要去嘗試!!!
 
幫各位整理6間免費諮詢網站這樣不僅可以快速比較又比較不用跑來跑去的。
 
缺錢真的很急,但還是要多問幾家每家的方案都不太相同真的差很多,可以比較一下!
免費諮詢他會幫你評估你的狀況然後給你符合你的方案,覺得適合你的你再去選擇就可以了!
 
希望以下整理出來的免費諮詢資訊對你有很大幫助 能趕快順利週轉。
 
無論你有任何貸款問題,投資理財.信用貸款.買車.開店創業.房屋頭款.結婚基金…很多 
 
都可提供你很多資訊
 
再以個人條件去篩選出最適合的銀行貸款方案
 
所以專業度真的很夠力,就不用再花時間一家一家銀行的去做比較了 
 
如果有需要可以看看以下我整理出來的各家免費諮詢網填表留個電話,貸款比較
 
就會有人跟你連絡了 (就不用再花錢自己打電話了) 
 
表格很簡單,只需留下簡單的姓名跟電話就可以了喔
 
(他們會幫你評估,非常方便快速的服務)
 
建議每家都填表格,由專員給您適合的方案,在選擇可以負擔的就可以了
 
免費諮詢包括貸款、房屋貸款、汽車貸款、企業貸款、信用貸款、
 
整合負債.房屋首購貸款.就學貸款.青年創業貸款...等等,非常多元很方便

免費諮詢一:這一家的諮詢速度特色就是快

不收貸款諮詢費,找對放款的渠道重點是放款容易、快速
個人信用貸款.房屋貸款.汽車貸款.企業貸款.債務協商
PS.代辦爭取高額低利、速度快


立即免費諮詢

 

免費諮詢二:有汽機車即可申貸,24小時內可撥款
一對一的快速立即免費諮詢、配對,十分鐘就能知道您適合的銀行申貸方案是什麼。

立即免費諮詢

 

免費諮詢三:這家貸款公司評價非常高

提供您完整的銀行貸款解決方案,為您規劃合適的貸款方案,
整合債務。商業銀行理財中心專辦各式貸款,信貸經驗豐富,
分析低利方案,高額撥款不需久候。


立即免費諮詢

 

免費諮詢四:這一家的諮詢方案很多元,很推薦

各種整合貸款的皆可申辦
他與三十家以上的銀行通路合作,事前免費評估,核准才收費
合理收費標準,依客戶狀況彈性收費也是一對一的服務品質,流程透明化


立即免費諮詢

 

免費諮詢五:一群對於專精貸款的專業人士提供相關諮詢

在各類銀行貸款都是以誠信專業積極的態度全力以赴幫助客戶解決財務問題。
專門協助個人信貸 汽車貸款 房屋貸款 企業貸款,記得留下聯絡資料有專人會聯繫你! 


立即免費諮詢

 

免費諮詢六:這家貸款公司可以承辦軍公教人士
軍公教朋友可以到這間貸款快速找到適合的貸款方案

立即免費諮詢

個人貸款 | 貸款 | 信用貸款 | 債務整合 | 負債整合 | 債務協商 | 個人信貸 | 小額借款 | 信貸 | 信貸利率 |

信貸代辦 | 創業貸款 | 銀行貸款 | 貸款投資 | 買車貸款 | 車貸 | 汽車貸款 | 債務協商 | 卡債處理 | 二胎房貸 |

信用不良信貸貸的下來嗎 該怎辦 | 信用貸款哪裡申請最快核貸 | 信用不良要如何申請信用貸款

個人信貸免費諮詢的網站 | 個人信貸條件,銀行個人信貸比較諮詢 | 小額信貸利率比較標準迷思

三面向分析最低信貸利率條件的迷惑陷阱 | 哪家銀行信貸利息最低 | 銀行個人信貸免費諮詢 | 小額信貸推薦幾家 | 個人信貸利率比較銀行條件如何談 | 

RF4165456EDFECE15158DCE

 

...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萬科周刊(ID:vankeweekly) 2020年4月2日,萬科企業股資產管理中心(以下簡稱「萬科企業股中心」)與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簽署捐贈協議,代表萬科人全體,將企業股中心的全部資產2億股萬科股票一次性捐贈給清華教育基金會,用於設立「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科發展專項基金」,萬科將與清華大學一道,共建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世界衛生組織原總幹事陳馮富珍將出任首任院長,萬科創始人、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出任學院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這一專項基金將在支持科研創新、獎勵科研成果和引進人才等方面持續支持該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清華大學與萬科集團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切實推進公共衛生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政策制定,有力提升我國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水平,為增進人類健康福祉貢獻力量。學院將按照綜合、國際、高端的原則,充分發揮清華大學學科優勢,創建教師跨學科合作和學生跨院系培養新模式和交叉協作新文化。預計設立預防醫學、大健康、健康大數據、公共健康政策與管理四個國家亟需、面向未來的學科方向。 此次捐贈的2億股萬科股票當前市值約53億元人民幣,是目前國內對高校基金會的最大金額的單筆捐贈,更具意義的是,此次並非企業捐款,捐出的並非萬科上市公司資產,而是員工集體捐贈。萬科不會就此捐贈行為謀求任何商業利益或經濟回報。 王石表示,這是全體萬科人心愿達成的時刻。這筆資產,源於1988年股份制改革時留下的企業股,相當於員工集體股,是萬科全體員工共同持有的資產,並於9年前經全體員工一致決定,將這筆財富貢獻給社會公益事業。得益於萬科持續穩健增長的業績,這批企業股從32年前的520萬,增值到9年前的9個多億,再增值到今天的53億,這是從1984年萬科成立起,數十萬萬科人36年努力奮鬥的共同成果和財富。今天我們把它全數捐贈給人類的公共衛生與健康事業,對於萬科企業股資產來說,這是它最好的歸宿。同時作為在深圳創立和發展起來的企業,王石希望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能積極參與並大力支持深圳市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 作為參與捐贈的萬科全體員工的一份子,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表示,新冠疫情這場史無前例的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危機,讓人類共同體如此息息相關、命運相連。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也無法獨善其身,「活下去」成為非常真實的存在,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疫情抗擊的艱難和挑戰,也能切身體會到提高公共衛生髮展水平的重要性。經歷此次疫情,公共衛生與健康必然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課題之一,亟待研究攻堅。恰在此時,清華大學籌建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希望得到萬科支持,受萬科企業股中心委託,我們迅速與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達成了共建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的共識。「感君托高義,終不負初心」,能讓這筆財富在社會最需要的時候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是以創始人王石為首的全體萬科人36年奮鬥歷程收到最好的禮物。█ Vanke employees,advocated by WANG Shi,donated 200 million shares to build Vank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with Tsinghua University On April 2, 2020, Vanke founding shareholders』 equity management center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enter)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 signed a donation agreement. According to the agreement, the Center, on behalf of all Vanke employees, donated the entirety of its asset - 200 million Vanke shares - to Tsinghua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 It will be used to set up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Vanke Pulic Health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pecial Fund. Vanke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will work together to build the Vank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singhua University. Margaret Chan, former Director-General of WHO will be the first Dean of the school and Mr. Wang Shi, founder and Honorary Chairman of Vanke will be the school’s Honorary Director. The special fund will be used to continuously buttress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by support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rewarding scientific findings and bringing in needed talents. Vanke and Tsinghua will fully utilize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to effectively facilitat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in the public health area, with the aim of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China’s ability to handle maj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well-being of mankind. The school will take a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and high standard approach, give full play to disciplinary strength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create a new model of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by the faculty and inter-school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s well as a new culture of cross-functional collaboration. The school plans to set up four major fields - preventive medicine, 「big health」, health care big data, and public health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These four fields are believed to be essential for the country’s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the future. With the current worth of RMB5.3 billion yuan, the 200 million shares donated was the single largest of the kind to university foundations in China so far. What makes it more significant is that it was not a company donation. It didn』t come from Vanke as a listed company. Instead, it was collective donation by all Vanke employees, making this the largest single donation by employees of a company in the charity history of China. Vanke will not seek any commercial interests or economic returns with the act. Wang Shi said that this was the dream-come-true moment for all employees of Vanke. This asset originated from the equity stake in the firm put aside by founding shareholders in the corporatization process back in 1988. It is held by all employees of Vanke who nine years ago collectively and unanimously decided to donate it for charity purposes. Attributable to Vanke’s sound performance, the worth of this asset has grown from RMB 5.2 million 32 years ago, to 900 million 9 years ago and then to 5.3 billion today. This is a common achievement and collective wealth attributable to the hard work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Vanke employees over the span of 36 years ever since 1984. Its donation today to the public health cause of the mankind is the best outcome for Vanke founding shareholders equity. At the same time, given that Vanke came into being and grew stronger in Shenzhen, Wang Shi expressed hope that Vank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singhua University would take part in and generously support improvement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Shenzhen. As one of the Vanke employees who made the donation, Chairman Yu Liang said, COVID-19 has caused an unprescedented global public health crisis, bringing all human beings closely together as members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No one is able to stay aloof or handle it alone. To stay alive becomes a real issue.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experiences hardship and faces challenges in fighting the virus. We have all come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higher public health standards. Public health will surely emerge from this pandemic as the most prominent subject globally. Much more critical research work needs to be done, and done fast. It is at this point that Tsinghua University expressed hope to receive Vanke’s support to build a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Entrusted by the Center, we swiftly reached agreement with Tsinghua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 to build the school together. With commitment to a lofty cause, one shall always stay true to his mission. The chance to use this asset for a meaningful cause, when it’s most needed, is the best gift for Vanke founder Mr. Wang Shi and all employees for 36 years of hard work.█

 

 

OKAPI 推薦

  •  

    文/陳心怡2014年06月20日

    世界的微笑:純真與感動的瞬間 許培鴻,絕對是讓你見過一面就畢生難忘的人。一頭飛揚的自然鬈髮加上清瘦外型,如果他沒帶上賴以為生的沉重傢伙,路人大概會以為他是設計師或是男模;但許培鴻可是紮紮實實自個兒上山下海揹著重達十五公斤的攝影器材走過二十多個年頭、造訪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還一去再

內容簡介

  本書耗費一年以上時間精心企畫、編校,試圖將台灣三、四年級最具代表性的平面設計師的養成過程、創作理念、作品分析等珍貴資料,完整地集結成冊。

  由國內知名攝影師許培鴻掌鏡,瞬間捕捉設計師們平易近人的樸實神韻、認真嚴謹的專業身影;邀集資深撰稿人李令儀、宋憶嬌、陳光達、蘇惠昭及設計師楊勝雄先生分別貼身訪談,將前輩設計師的個人創作理念、不為人知的曲折成長歷程、經典作品背後深摯動人的故事、無私無悔傾囊相授青年學子的懇切建言,均如實記錄下來;試圖以長鏡頭的人文視角、化設計為無形的視覺張力,傾注一書之力,將台灣十四位設計前輩二、三十年來所累積的豐厚創作成果和人文思考,完整地呈現出來。

  設計工作,解決客戶的問題才是第一要件。設計工作的重點是去幫產品形成產品的風格,而不是自己的個人風格。 ——廖哲夫

  作為設計師,要用我們的專業和經驗,把客戶、社會和我們串起來,替客戶達到產品和形象促銷的目的。 ——蕭文平

  閱讀的重要,並不是因為可將閱讀的東西直接拿來運用,而是閱讀之後累積、沉澱的,那種看不見的質感,很可能會在設計的過程中不經意地出現。 ——王行恭

  客戶會因為喜歡你的設計風格而跟隨你,因為欣賞你的設計理念而與你配合, 作品以及作品產生的效力自己會說明一切。 ——蘇宗雄

  作品總是會投射出作者的心境,只是有些作品現在滿意,下個星期再看又不滿意了,設計工作就是這樣充滿挑戰,需要不斷自我超越,或許這正是它吸引人長期投注心血的原因吧。 ——柯鴻圖

  有些作品現在滿意,下個星期再看又不滿意了,設計工作就是這樣充滿挑戰,需要不斷自我超越,或許這正是它吸引人長期投注心血的原因吧。 ——柯鴻圖

  簡單來說,我的作品呈現盡可能切題,且能看得懂,看得清楚說什麼,看得有趣,看得有感覺,有感動,這也是我一向創作的基本態度。 ——何清輝

  做一件不是解決問題的設計,對我來說,就好像醫生不治病療傷,只在病人面前吟歌蹈舞,是搞不清楚一種職業的天責任務,更是對一個專業的最大侮辱。 ——王明嘉

  我總是希望大家從自己的原點出發,努力綻開獨具特色的花朵。認識自己,成就自己,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也是設計生涯的全部。 ——李男

  設計人首要任務就是要扮演好行銷推手的角色,任何主題創作除了創意、品味,都必須兼顧到作品與人溝通的功效。 ——楊宗魁

  我用視覺語彙衍譯文學家、美術家、出版家、企業家等各產業大家的想法;相對地,他們的思想更滋養了我,讓視覺創作上有了靈魂的加註。 ——曾堯生

  我偏愛在畫面中營造一種光線流動的氛圍,並藉由作品散發出濃厚的文化、情感、隱喻等鋪陳,與觀者展開一場場心靈互動的私密對話。 ——程湘如

  設計應先有想法,再找出適切而有效率的做法。無論是什麼樣的主題領域,我個人堅持的創作理念始終是知行合一、道器融合。 ——林磐聳

  將草根意象經由我的觀察與創造,化繁為簡將畫面素材壓縮到最精簡極致,追求大氣壯闊的風格,而有了我的視覺語言味道。 ——游明龍

  設計單靠靈感是不夠的,精準有效的方法才夠專業,能夠針對問題,化繁為簡,化渾濁為精要,最後提出獨特的看法。這不只是設計,也是一種創意。 ——樊哲賢

策劃者簡介

曾堯生 Yao-Sheng Tseng
1956年4月3日生於台灣省台南市

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學士
專長   書籍裝幀和封面設計、企業簡介年報、包裝設計
現任   大觀視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意總監暨總經理
     上海中鼎世華建設設計院董事總監
     易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鼎興開發貿易(KARAT)品牌總監
     橘園國際策展公司藝術總監
     春之文化基金會董事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美術顧問
     東和鋼鐵美術顧問
曾任   漢皇文化事業公司、漢藝色研總編輯
     洛城出版社發行人
     洛城設計創意總監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景文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台灣中華書局視覺顧問暨統領
     《新經濟》、《統領》、《普門》雜誌和自立報系設計小組美術指導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東和鋼鐵伸原投資美術顧問
著作   《圖解印刷設計》、《商業設計教戰手冊∕封面設計》(世界文物)

目錄

感言◎陳漢民
十四之光◎福田繁雄
與台灣設計界結緣四十年◎靳埭強
祝詞◎白金男
導讀∕俯瞰台灣平面設計四十年◎林品章

方寸間的戰事.廖哲夫 1941-
外冷內溫的設計科學家.蕭文平 1947-
從閱讀積累出的翩翩質感.王行恭 1947-
透過造形 探索真理.蘇宗雄 1947-
在文化與自然的雙軌行走.柯鴻圖 1950-
創造差異 創造記憶.何清輝 1951-
沒有問題的設計 不要找我.王明嘉 1952-
設計場上的慢跑者.李男 1952-
用心記錄台灣設計史.楊宗魁 1953-
永遠的文化創意人.曾堯生 1956-
千方百計愛獻計.程湘如 1956-
經世致用的全方位設計師.林磐聳 1957-
大器遊龍.游明龍 1957-
找到設計的解方.樊哲賢 1958-

策畫人 風景
積木編輯部 致謝

 

前言

俯瞰台灣平面設計四十年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學系教授∕林品章

  2008年上半年,我因教授休假到日本筑波大學研修充電,大部分的時間都到圖書館看書寫作。在書架中我偶然發現了一本很小的書,書名是《現代的設計》,作者是日本知名的設計評論家勝見勝,出版日期為1956年,剛好是我出生的那年,而勝見勝當時為四十七歲。隨後我又在書架上看到紀念勝見勝所出版的五本系列著作,包含了勝見勝生平所發表的文章、作曲以及年譜等等。這五本著作每本都有三百餘頁,可以說見證了日本戰後以來設計發展的足跡。

  隨後我也看到了許多日本知名設計師早期的作品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然都是舊風格的作品,但是一邊看這些作品,也不知不覺地使我回憶起從大學時代學習設計以來,發生於台灣的各種設計事件與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面貌。我深深地體會到作品隨著時代在改變,這是歷史的必然性,也是一種歷史的意義。而當年正值年輕時期的早期設計師,他們的熱情與理想所發起的設計活動,以及他們的創作,均值得我們帶著觀看歷史的態度去欣賞與想像。

  戰後的台灣經濟,是以農業為主並呈現蕭條的局面。1949年國民黨政府來台之後,推動了一連串的農業改革與經濟振興方案,使得農民生活逐漸改善,經濟也逐漸穩定,1960年以後工商業逐漸發達,同時也提供了設計發展的環境。

台灣四十年來的設計發展

  廣告代理公司的成立,象徵了設計環境的愈趨成熟,以下便從廣告代理公司開始,回憶戰後以來的幾件設計相關的重大事件。

  1950年代末期,台灣的工商業逐漸的發達,不過在當時的環境下,從事廣告的工作常被當作是畫廣告招牌的工人。1959年,東方廣告社成立,這一年,可以說是推動廣告現代化的開始年。1961年台灣廣告公司與國華廣告公司相繼成立,此後,廣告事業乃正式成為廣告代理的作業形式。1967年,台灣廣告公司曾以自己的財力,聘請了當時日本著名的設計家大智浩訪台,且安排至台灣全省巡迴演講,為當時台灣的設計家帶來了一陣旋風似的影響。其留下的味全公司「五味俱全」標誌作品,更為台灣商標設計樹立了典範。

  1960年代,由於廣告公司陸續的設立,大量需求廣告設計方面的人才,但當時學校並未充分培育出專業的設計人才。因此,許多有美術背景的年輕人,也因興趣而投入廣告設計的工作,使得設計工作也自然而然地被稱為「美術設計」,而廣告公司則成為培植美術設計人才的場所。

  為了使「美術設計」的地位提升與設計觀念普及化,由企業家王超光號召,並與當時一群熱愛設計的各界設計菁英楊英風、林振福、蕭松根、簡錫圭、郭萬春……等人共同發起,並借助日籍設計家田村晃、安藤孝一擬訂草案,以及國華、台灣、東方三家廣告公司的資金贊助,於1962年成立了「中國美術設計協會」。首任理事長王超光為當時綠地印刷文化事業公司的負責人,1961年,他的作品曾入選日本的日宣美展。

  「中國美術設計協會」曾舉辦多項設計活動。如1981年結合「日本創作家協會」(JCA)、韓國產業美術家協會、香港大一設計學會等亞洲設計團體,共同舉辦第一屆「亞洲設計家聯展」。透過「中國美術設計協會」與日本JCA的連繫與交流,台灣當時幾位設計家如彭漫、胡澤民、張正成等人,以及變形蟲設計協會、美術設計協會等成員的作品也刊登在JCA的年鑑上,對於中日雙方的設計交流具有實質的意義。

  1962年,除了「中國美術設計協會」的成立之外,七位年輕的設計師高山嵐、沈鎧、林一峰、張國雄、葉英晉、黃成、簡錫圭等人,以提升國內的設計水準為目的,共同舉辦了台灣戰後以來的第一次設計展「黑白展」。

  「黑白展」共展出兩屆,獲得社會熱烈的迴響。當時的《中國郵報》(China Post),以及當時在香港發行,且在台灣甚有知名度的《今日世界》雜誌第256期的封面上,不僅使用了高山嵐的作品,在雜誌的封底上也刊載了「黑白展」成員的作品。「黑白展」除了將設計正式搬上媒體舞台之外,也開啟了當時的設計新觀念。

  1967年7月1日,郭承豐及其好友李南衡、戴一義等三人創立了《設計家》雜誌。此雜誌可說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本現代化的設計雜誌, 但出了十期後停刊。1973年,郭承豐又創立了《廣告時代》雜誌,不久也因經費短拙而停刊。1967年郭承豐創辦《設計家》雜誌,也許是一鼓衝勁,但如今看來,卻為台灣平面設計的發展,留下了珍貴的史料。從創刊的1967年7月1日起,大約兩年的時間裡,《設計家》雜誌是台北設計界注目的焦點,是大家談論的話題。

  1970年代以後,台灣的社會隨著工、商業的快速進展,設計的相關活動也日愈增加。1971年11月,五位曾在廣告公司任職的年輕設計師吳進生、霍鵬程、楊國台、陳翰平、謝義鎗等,在台北市武昌街的精工畫廊舉辦了「變形蟲設計展」,並藉著此項展覽宣告「變形蟲設計協會」的誕生。此五位設計師展出當時的年齡都不超過二十六歲,他們以「變形蟲」自居,尋求純真、原始,以及一切視覺藝術的最基本原則。

  1972年11月,「變形蟲設計協會」又在台北精工畫廊推出了「變形蟲觀念展」,這次的展出在台灣造成了更大的震憾,許多媒體透過專家學者們的評論,紛紛加以報導。此後,該協會也陸續分別在韓國、台灣兩地舉辦多次的展出,進行韓、台現代設計理念的交流。

  報紙副刊的突破與創新,也帶動了當時平面設計的發展。1973年,高信疆入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他大膽地推動副刊革新,重用平面設計,使得新的副刊不再是幾篇文章拼湊,配一張插圖,而是整體的視覺規畫,圖片與攝影的地位因此大幅提高。當時從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美術編輯,是已具知名度的平面設計家兼插畫家孫密德。孫密德曾任職於國華廣告公司,1973年加入《中國時報》,擔任了《中國時報》的專業美術編輯。到了1981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又展開了「人間副刊版面設計展」,讓建築家、畫家、設計家、雜誌界直接參與版面設計,營建出屬於當代中國人的副刊空間新天地。受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影響,《聯合報》、《新生報》、《中華日報》、《中央日報》等各報也紛紛在副刊上展開一連的創新與改革,使得版面設計、插畫等受到重視,更因此造就了不少插畫人才。

  1970年代以來,由於工商業發達,國民的生活水準普遍提高,使得廣告設計的表現也有長足的進步。1978年起,《中國時報》舉辦了「時報廣告設計獎」,開啟了國內有系統、有組織,且極具規模的廣告獎先聲,而由於其持續有恆的舉辦,不僅使得廣告客戶、廣告業界得到實質的鼓勵,而且也增強了社會各界對廣告設計的重視。「時報廣告設計獎」舉辦了兩屆之後,由於籌備委員會認為,廣告製作應該同時兼顧市場的行銷效果,而不只是單方面地重視設計的問題而已,於是從第三屆開始,便把「時報廣告設計獎」改為目前的「時報廣告金像獎」。「時報廣告金像獎」能夠持續不斷地舉行,除了獲得廣告界的支持外,《中國時報》不計人力、財力的奉獻,以及公平的評審制度,才是最大的關鍵。

  自1970年代以來,台灣的產品出口逐年地增加,但是大部分的產品卻是以貼上外國商標的OEM方式運往各國銷售,因此其利潤也由外國品牌所剝削。政府有鑑於此,便於1979年在外貿協會下成立了「產品設計處」,隨後又更名為「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以組織的力量,配合官方的政策,積極推動產品設計與平面設計。自1979年以來,「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所輔導的設計案例,以及所舉辦的活動,諸如「示範設計發表會」、「產業交叉設計營」、「國際交叉設計營」、「新一代設計展」等,對於廠商、設計實務界及設計教育界,皆具有激勵的作用。尤其是每年舉辦的「新一代設計展」,可說是全台灣各知名設計學校的成果展,對於設計教育普及性的發展,助益極大。1981年,該中心開始舉辦「台灣產品優良設計選拔暨展覽」,並仿效日本G Mark的作法逐年改進,成為提升台灣產品品質的重要推動工作。此項活動不僅帶動了台灣產業自創品牌的風氣,同時也間接杜絕了台灣產業界向來令人詬病的仿冒行為。1992年,該中心為了提升台灣工業產品的水準,又舉辦了「國家精品標誌」的選拔活動,獲獎的產品將獲頒「國家精品標誌」,且隨著「It’s very well, made in Taiwan.」的宣傳標語,向國際社會宣傳。

  成立於1981年9月的「台北設計家聯誼會」,可說是繼1971年的「變形蟲設計協會」之後,國內另一個由少數設計界精英組成的團體,該聯誼會的成員都是當時台灣頗具成熟度的設計工作者。1982年「台北設計家聯誼會」受文建會委託,規畫了海報張貼辦法,並制定「文化海報規畫書」,使得文化海報的張貼有法源依據,也帶動了文化活動的推廣,其影響具體而廣泛。 1986年,《印刷與設計》雜誌的創立,對1990年以後台灣平面設計的發展,也有很大的貢獻。創立之時,《印刷與設計》以報紙的形式出刊,並以半贈閱的方式,廣發給各級學校設計相關科系,以及設計與印刷相關業者;從穩健中求發展,知名度也逐漸上升,到了第三十六期,便以精美印刷的單行本問世,成為台灣第一份以「設計」與「印刷」結合的專業性雜誌。1991年起,此雜誌陸續策畫出版「創意百科」設計年鑑,數十年後,也將成為台灣設計發展史的珍貴史料。目前此雜誌已更名為《設計印象》雜誌。

  綜觀上述幾件設計重要事件,均有個共同的理想與理念,那就是希望把台灣的設計水準帶到更高的層次。文化發展上所謂的「運動」,並不是以一件單純事情的發生來看待,它必須要有一些思想的主導,並企圖以達到某種理想的境界為目標。因此,上述各項設計重要事件,都可以看成是台灣戰後平面設計發展上一項文化運動。

結語

  人類的歷史發展,隨著知識的累積與環境的改變,而會有向上提升之必然性的發展。此外,在必然性的歷史發展軌道上,也會由於人類的理想與理念的產生,而形成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歷史」。因此,歷史基本上是遵循著「必然性」與「偶發性」等兩種關係發展。俯瞰台灣近四十年來的平面設計發展,也可看出這種現象。

  近些年來,台灣的社會富裕了,也就更有空閒的心力思考與關心歷史、文化的議題,諸如老街重建,古蹟再利用等,都成為地方上的熱門話題,也使得本土的歷史研究與出版形成一股風潮,從台灣的普通史、民俗史、建築史,以致台灣的設計史的出版,或相關文章、報導,常常可以看到。從事歷史工作的目的,是要提供人們對事實真相的了解,同時也提供分辨歷史因果關係的資料,影響歷史的發展有多種原因,哪個是真正的原因?那就需要有相當多而有效的資料佐證。因此,資料的建立是最起碼的歷史工作。

  歷史是各種事件一點一滴地累積。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期待本書的出版不只是十四位設計師設計歷程與作品的紀錄,同時也是台灣本土設計史的史料,這是一項「史」的本體工作,對於台灣未來有關設計發展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義,同時也希望本書的出版讓我們來嚴肅看待台灣設計史建立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林品章著,《近代台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全華圖書公司出版,2003。
圖1:《今日世界》雜誌封面上使用了高山嵐的作品,1962。
圖2:《設計家》雜誌創刊號封面,1967。
圖3:「變形蟲觀念展」海報,1972。
圖4:《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8。
圖5:國家精品標誌,1992。

感言

  《好樣:台灣平面設計14人》一書,即將出版。策畫人堯生先生約我做序,我想,還是寫點感言更為實際吧!

  1992年,我與同校老師孫德珊先生受台灣海基會之邀,赴台觀光。五天時間包括參觀故宮博物院、台灣國立師範大學、奧美廣告公司、台灣省立美術館,逛大街、溜商場、遊名勝,與同行們座談交流,時間雖短,卻感受頗深。由於海峽兩岸長年隔閡,在台灣,我原無一同行朋友,然而這次結識他們,才感悟到同胞手足之間的真情;曾經的陌生,卻如此地一見如故,情感溝通都是那麼地中國化。談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更多的交流是中國的設計和設計教育,彼此有著很多的相同觀點——因為我們有著同根的中國文化。

  在赴台之前,我對台灣現代平面設計的情況知之甚少。稱之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1970年代始,經濟提升,同時帶動了設計的發展。理論上的認知,加之身臨其境的體驗,應該說深有所感。

  一、設計要解決問題。這一觀點,書中有多位創作者談及自己,或別人對他們所做的評語,我非常贊同文中對王明嘉先生的評語:「他不是為了收入才接案,他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挑戰」。設計要解決問題,是我們每位設計人都應看作是設計的出發點和終結。平面設計並非圖畫遊戲,也非個人隨心所欲、游離制約條件、任意玩弄形式的自我表現。在經常看到的招貼大展中,這一設計誤曲屢見不鮮。有成就的設計師,一生都離不開將如何解決好羈絆,以及突破、制約與創新的關係。意料之外,需建立在情理之中,才有可能設計出具有藝術生命力的不凡之作。

  廖哲夫先生說得很好:「解決客戶的問題才是第一要件,而不是個人風格」。其實設計者作品的個人風格客觀存在,但並非刻意做秀,而是設計者內心的自然流露。「設計當然要創意,重要的是要解決問題,單靠靈感是不夠的」,這是樊哲賢先生在書中的感言。又有蕭文平先生的觀點:「作為設計者,要把客戶、社會和我們串連起來」。按我的理解,即是要把決策者、受眾和設計者結合起來,成為三位一體全方位的綜合思考。集思廣益,用自己的專業手段去實現一項「解決問題」的設計,這也是對設計師的一種協調能力的考驗。在一定意義上講,一件設計作品的完成,是匯集多方集體智慧的結果。

  二、理論的價值在於指導實踐。在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外來與本土方面擺正關係。學習傳統為現代,繼承歷史求發展,引進外來促本土,堅守民族融世界。妄自菲薄當不可取,夜郎自大是不思進取。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是因果關係,「果」是融合而來,絕非湊合,設計運用民族形象元素,不應是標籤式的附加,而是結合內涵的理念表達,是形象背後的思想體現。平面設計的民族化,從根本上講,是體現該民族的一種民族精神,包括倫理觀、道德觀、人生觀、審美觀、價值觀等。是從「骨子裡」滲出的精神。那種「頭戴紅頂瓜皮帽,身穿時尚T恤衫」,使人看了滑稽可笑,又像「使用刀叉叉餃子,拿著筷子夾麵包」那樣的極不協調。

  我並不認同「設計要與國際接軌」的籠統提法。設計是文化,文化何談國際接軌?放眼國際平面設計這一大千世界,絢麗多彩,正是由於各國家、各民族用他們特有的文化融入其中。中國的設計師應該有責任、有義務去不斷探索一條中國式的設計之路。

  客觀而言,台灣的平面設計師們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台灣多次參加中國大陸舉辦的平面設計大展,獲獎頗多,絕非偶然。除了「設計解決問題」之外,就是「設計體現了民族精神」。

  我欣賞美國的平面設計大師保羅‧蘭德(Paul Rand, 1914-1996),是因為他的設計緊緊把握住「設計解決問題」的原則,具有市場意識、產品意識和實用意識。

  我也欣賞日本的設計大師田中一光(1930-2002),是因為他的設計很現代化,但不失濃郁的日本氣息。
我謹願《好樣:台灣平面設計14人》一書獲得好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平面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陳漢民
2008年6月於北京

推薦序

14之光

  ART是深藏在作者生命中,與生俱來的感性,以及在創造的人生觀裡獲得的想法,將它以色彩或形態來表現之創作行為。然而DESIGN則是除了作者自己之外,必須了解許多顧客的喜好趨勢,或者生活的風俗習慣,並且要能解讀時代的潮流,進而將這些解讀出來的訊息,精準地表現與創作出來的一種工作。所以不論在平面的插畫表現上,或者是以照片手法呈現上,以及抽象的樣式上等等,要表現(什麼)訊息?要傳達(什麼)意思?這些都是設計機能的原點。應該可以說視覺傳達這個分野,會因該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而被觸發進而發展充實。我想台灣的設計是以現在進行式向前邁進中,設計的本質也在基本的軌道上持續向前進。但是,設計會因生活文化的變遷,變得更複雜又多樣化。當然這樣的話,設計的形態、樣式也必然地跟著改變。

  在這厚實的頁數裡,登場的十四名資深的平面設計師,他們的思想、信念、創作的超越,是年輕一代設計者追從的典範,也因為有他們,才能完成揭開台灣平面設計界的序幕。我想對台灣而言,培育富涵變化的年輕設計師,是必要的國家政策。

此時此刻,設計已經不是生意,
設計乃是一種文化。

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JAGDA, Japan Graphic Designers Association)會長
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 Alliance Graphique Internationale)日本代表會員
福田繁雄

日文翻譯:何孟穎

推薦序二

設計,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成長力量

  「設計」,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成長力量;認定其價值,在消費者的信賴和支持中,經濟才能夠持續地發展。所以設計在未來,會與國家和人民的生活,有著更加密切的關係。

  台灣的現代平面設計發軔於1960年代;1970年代後,開始逐漸地發展,當時透過和香港、澳門、韓國等地方的交流,把視野擴展到了海外;進入1980和1990年代後,透過更加活躍的交流和活動,現代化始逐漸形成,奠定今日的成就;可以說到了2000年以後,才正式步入現代化。

  為了今日的成就,很多前輩設計師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還有繼承前輩、很多活躍於台灣設計界中心的設計人,他們的努力和政府的關心及支持、企業和社會的共識,成就了台灣設計今日的成果。很多設計人和教育家的努力和犧牲,讓台灣設計在東北亞的中心,起著重要的作用。

  最近透過招聘海外的設計師、舉辦國際研討會和國際交流展,讓台灣的年輕設計人開拓視野,並透過多種國際交流,台灣設計力得以進一步地發展。此外,世界三大國際設計團體協會之一的「icograda, ICSID, IFI」的聯合總會、研討會、交流會等多種設計活動,2011年將在台灣舉辦。

  台灣的設計風格,融合有大陸的豪爽作風和島國的細膩感,如此獨特的文化和傳統。這種獨創性,在國際間發揮著很大的影響力。

  韓國是在歷史、地理、文化、經濟、政治領域,跟台灣交流多年的鄰居。我想,現在已經到了兩國在東北亞的中心,為共同發展和分享利益而作準備的時候了。

  《好樣:台灣平面設計14人》一書,收錄了活躍於當今台灣設計界十四位設計師多采多樣的作品和介紹。他們的作品對評價台灣設計的現在和未來,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本書對於後輩設計人來說,是很寶貴的資料。

  不論哪一國,一定要有先驅者的辛勤努力,才能讓後輩子孫和後進得到豐碩的成果。讓我們感謝為我們付出努力的先驅者。

韓國成均館大學校∕白金男教授
2008年6月

推薦文三

與台灣設計結緣四十年

  拜讀林品章教授的導論〈俯瞰台灣平面設計四十年〉,誘發了自己從事平面設計工作四十年的一些回憶。

  1976年,《設計家》創刊那年,正是我踏入設計領域的時候,當時白天做設計,晚上學設計,常常閱讀設計書刊。我唯一能讀到的華文設計雜誌就是《設計家》,也很欣賞郭承豐所做的事。這可算是我與台灣設計界在精神層面上的文化交流吧。後來,我曾在《雄獅美術》雜誌上發表了一些關於設計的文章。我的第一本著作《平面設計實踐》由藝術家出版社刊行台灣版;雄獅美術亦出版了我的《商業設計藝術》,更想不到這兩本書現在還在市面上流通呢。

  1970年代,我常與「變形蟲設計協會」交往,應邀組織香港設計師作品參加他們舉辦的展覽,開展了亞洲地區的交流。我曾東渡韓國出席日、韓、台、港聯展於首爾,歡聚一堂。這個年代是我們以設計會友,熱情地創作和推動設計事業的時代。該會唯一女會員霍榮齡,設計風格與我志趣相投,成為我的好友。

  1976年,我首次踏足台灣,參加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舉辦的「一畫會」會展。我應邀訪問了銘傳女子學院,與該校設計學生會面。這是我第一次在台灣參與設計教育的交流,三十多年來接觸了很多設計院校,包括師範大學、崑山大學、嶺東科技大學等,伴隨著台灣設計教育,不斷成長壯大。

  1980年代以後,我常到台灣交流,認識了很多設計師朋友。我也見證了很多台灣設計會社的成立,也參與了很多他們舉辦的設計學術活動。其中有不少難忘的經驗,例如:「中華平面設計協會」曾邀請我赴台北座談,又擔任設計獎的評審;「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現為「台灣海報設計協會」)邀請我為榮譽會員,並參加他們多屆專題海報創作展;「中華民國設計師協會」曾在周年大會舉辦我個人三場不同主題的設計演講,均受台灣友人熱情款待,擁愛有加。

  1993年,外貿協會曾邀請我參加在台北世貿中心舉行的「台北國際設計大展」,在國際展區中規畫了一個特大的展場,陳列我公司的設計作品,引人矚目,並舉行一場CI設計專題演講,高朋滿座。

  三十多年來,在台灣參與眾多交流活動都使我獲益良多,最重要的是結識了一代一代的良朋益友,廖哲夫、王行恭、李男、蘇宗雄、程湘如、柯鴻圖、林磐聳、何清輝、游明龍、王明嘉、曾堯生、楊宗魁……,存在我心中有數不盡的名字,他們的友誼是可貴的,豐富著我的人生。

  積木文化出版《好樣:台灣平面設計14人》是本珍貴的典冊,它承載著三十多年台灣設計界的豐盛成果。這十四個成功的故事,由十四位對平面設計熱愛,又堅持執著地探索創新的設計朋友譜寫而成,對我而言,還充盈著深厚的友情,以及關愛共勉的誠心。
2008年6月於香港
靳與劉設計顧問公司創作總監、《IDEA》世界百傑平面設計師∕靳埭強

後記

風景 大觀視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意總監暨總經理∕曾堯生

  本書就像一棟樓。這樓中除了足供歡聚的大廳外,共有十五間房,是每位設計人的獨立空間;各有兩片門,一片門是從大廳開啟,不設門禁,只要你敲門就可進入;你要賞玩多久悉聽尊便,你有多少收穫各憑造化!另一片門則是從房間內開啟,直通駐房設計人的生活園地;要打開這片門有三把鑰匙,「行徑」、「修為」、「境界」,可進入不同的空間研讀各具異趣的內容故事!

  只要你閱讀了本書(不論你購閱或借閱),就擁有進入每間房的權利。你可以按頁碼房號依序進入,從NO. 1進去,你可以見到一位極具雅痞風的老紳士咬著煙斗畫著油畫,設計作品滿佈室內;反之,若從NO. 15進去,你會看到充滿東方風的空間中沉潛著一位紐約風采的酷酷高大帥哥。若你隨機推門而入,會撞見何種形態的人,我不知道!彼此投不投緣,我也不知道!但我可以告訴你的是:這十五位仁兄(姊),都是大浪淘盡三十年猶存人物;能存活在台灣嚴峻的設計領域三十載,應該都各有門道自有看頭吧!雖然每位都已年過半百!

  不論你進了哪個房間,我建議從「行徑」這把鑰匙開始琢磨(當然,你也可以只看熱鬧,相信也夠讓你眼花撩亂的),從他們的學習路徑、工作路徑、生活路徑,去了解他之所以成為今日之因由;二、三、四十年的貫徹,就是一潭凡水也足夠時間沉澱澄清了吧;從十五位設計人的舉止中,去找出和你相接近的音頻節奏吧!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幾位設計人之所以具有「競爭力」,完全在「修為」;在不同的環境修行(深入學習之說),各有所宗,當然能各有收穫;而不同的工作取向也各自走向不同的路徑;是繁花熱鬧?是幽渺深遠?就請讀者諸公從字裡行間慢慢體會。只是你會說:從何看起呢?這──就當作你自己的學習「行徑」吧!

  記得年方十歲看《唐詩》,勉強讀懂的不過是字詞;但三、四十歲再回頭朗讀,已有不同領會;至半百讀它,真可品嚐出人生況味盡在其中;將這個經驗移植到設計領域,誰說設計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呢?由設計入道應是「境界」問題;只是「境界」深遠,已非年長年幼、資深資淺可以左右;適用的是用「慧心」去「體悟」出設計之道,生活之道;當你尋著這三把鑰匙,開啟那片對外的門扇,會是「風景」無限;不論晨昏,不論山水,不論枯榮,不論有無;你會說:人生就是風景。而設計之路呢?兩旁風景不止!只希望你走過這十五條路,已有收穫;縱使終端風景不如己意,但願我們提供你的是十五條很不一樣的路途感受,也希望你走出自己的第十六條路徑來!

  和「積木文化」共同企畫這冊書,被提問最多的是:「因何合作?」原因簡單:「求好之心彼此相同」。更何況又是五、六樓的鄰居呢!因為求好,「積木」請了宋憶嬌、李令儀、陳光達、蘇惠昭、楊勝雄等多位寫手;更敦請了很棒的攝影工作者「許培鴻」替設計師們取鏡;而「盛權」在極大的壓力下,完成這棟有十五個房間的小樓,相信他也感受良深!至於如何邀請書中十五位設計人入冊,因緣他們夠年長,才符合本書三、四年級生的要求;也夠專注,至今還在設計領域用心!當然,也要夠熱情,才能同享共樂!

  平生愛看風景,哪知有朝一日也成為他人眼中的風景。至於書中景色迷不迷人,就看銷量吧!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7039903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6k / 19 x 26 x 1.2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Dne02Dd.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410800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新北保單借款ptt大額退票如何申辦屏東儲蓄險怎麼挑桃園房屋貸款利率
新北銀行信用貸款 台東信用報告書怎麼申請 個人信貸、車貸、二胎不能只看「廣告利率」,如何比較看這四點台中貸款諮詢 台北個人信貸利率最低 個人信貸、車貸、二胎額度不如預期?為何推薦個人信貸、車貸、二胎?台南銀行貸款條件 台南信用卡信用評分 信用瑕疵 如何辦車貸/快速貸款? 信用瑕疵恢復有方法嗎?高雄銀行信貸條件 軍公教銀行信貸條件 房屋or土地的利息是如何計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信貸利率最低申辦 的頭像
    信貸利率最低申辦

    票貼個人信貸利率最低申辦

    信貸利率最低申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